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吴晶晶)近年来,我国东海、渤海、黄海等海域“赤潮”“绿潮”频发,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对近海有害藻华的形成机制、预测防治等开展了系统研究,为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据介绍,海水中部分藻类的增殖或聚集能够引起鱼类死亡、水产品染毒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一现象被称作“有害藻华”。其中微藻形成的有害藻华常被称为“有害赤潮”,大型藻类过度增殖引起的大型藻藻华被称为“绿潮”。“长期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近海的有害藻华事件发生频率上升、范围扩展,藻华原因呈现多样化变化态势,在长江口等重要海域,有害藻华现象趋于常态化,相关生态安全效应凸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仁成说。
他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近海有害藻华事件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几百平方公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藻华的影响范围动辄达几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持续时间可达一个月以上。现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几乎每年都有有害藻华发生。2002年以来,中科院海洋所围绕我国近海严峻的有害藻华问题,对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形成机制、危害机理和预测防治开展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治理技术。“比如说,东海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中国近海有害藻华问题最为突出的海域。
从2002年春季开始,我们进行了连续多年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和科学研究。”于仁成介绍说,长江口海域大规模甲藻赤潮与该海域春季水文动力学特征,如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上升流、水体层化等密切相关,从长江口输入的大量营养盐也为大规模甲藻藻华的暴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要防范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大规模甲藻赤潮,消减长江的氮输入是一个重要策略。
”通过系统研究,海洋所研究人员建立发展了改性连黏土等赤潮治理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微藻,用于海上赛场、养殖区等重要海域的保护。目前该技术已在一些水上体育赛事海域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于仁成介绍说,2007年以来黄海海域出现的大规模绿潮是我国近海全新的有害藻华现象,研究发现早期浒苔绿潮主要起源于苏北浅滩海域,今后将对其成因、来源及早期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据介绍,该所还将针对有害藻华的趋势预测、生态安全效应等开展深入研究,掌握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演变趋势,提出防控对策,维护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icon_sina, .icon_msn,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px -1px}.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 -25px -1px;}.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40px -50px;}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本文来源:qy球友会-www.ck6.org